其實很多時候家里人并不是希望你給家里買什么東西啊,或是給家里錢啊,對于家人來說,陪伴才是最好的禮物 ,接下來一起來看一篇文章,希望大家有時間;丶铱纯,陪伴在家人身邊。
中國是禮儀之邦,向來有著孝敬父母的傳統(tǒng)和美德。小時候,看著父母含辛茹苦,披星戴月地為全家的生計忙得四處奔波,在我幼小的內心世界里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的期望,長大后做一個孝子,讓父母享受那種和諧愜意的天倫之樂。
隨著漸漸長大,與家的距離不斷地拉長。從初中起就到離家30公里的鄉(xiāng)鎮(zhèn)中學上學,非常不便的交通讓我十二歲那年就離開了父母的呵護,背井離鄉(xiāng),在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里開啟懵懂的獨立生活。第一次走出家門,不知道給怎樣搭理自己生活,完全機械地模仿學長們的生活方式,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許是因為窮則思變,窮而催生了窮孩子的頑強斗志,以早當家來改變窮的面貌。
到了高中,離家60公里,學校的學習、生活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三點一線,唯一有變化的是年齡大了,對自己的未來有更加明確的認識,知道了自己想做什么。到了大學,離家就更遠了,我去了遙遠的邊疆,那時候要給家里寄一封信等收到回信最少也得一個多月。有時候因為交通阻斷或其它原因,幾個月和家里都沒有聯(lián)系,杳無音信,唯一做的就是無數(shù)次地祈禱平安。記得上大學那年,另行前的好幾個晚上母親都因為我的離開合不上眼,在她的眼里,要到遙遠的邊疆去,就跟見不到面一樣難過。
歲月的年輪一圈一圈留下深深的印跡。直到后來工作也去了離家上千公里的外省,一步一步地遠離了曾經那個貧寒但特別溫馨的家。在外漂泊幾十年,唯有逢年過節(jié)才能回到家探望父母,陪陪他們,盡一份看起微不足道的孝心。
隨著社會分工越來也精細,大多數(shù)人要選擇外出工作,當然遠離父母就成為一種必然。但是,盡管我們與父母的物理距離或遠或近,怎能阻隔血濃于水的親情呢?在這個科技高度發(fā)達的社會里,我們可以通過電話、微博、微信等等多種信息媒介和父母聯(lián)系,然而,在這些現(xiàn)代化的通訊手段的兩端,依然隱藏著不能促膝交談的傷感和憂愁。
也許,我們有無數(shù)個不能回家探望父母的理由,也許我們有無數(shù)種表達心愿的途徑。然而,年邁的父母盼兒回家的心愿卻是難以割舍,亙古不變的情結。我的母親已年近古稀,每次回到家第一口吃到的總是母親親手包的餃子,每次離開前吃到的總是母親親手搟的長面。想起這些讓人熱淚盈眶的細節(jié),其實,每個餃子餡里包的是等兒回家的期盼,每根面條里寄托著一路順利的牽掛……
當我們歷經千辛萬苦、跋山涉水來到那個溫暖的家,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最最重要的是坐下來靜靜地聆聽他們訴說親戚朋友的家長里短,聆聽他們對這個社會的看法,聆聽他們心底里的小糾結……也許,陪伴父母嘮叨,把壓在心里一直沒有傾訴對象的話說出來要比吃一頓美餐還要開心。
關于孝敬父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也許有些人會給父母買上一大堆好吃的,好喝的;有的人會帶父母去旅游;有的人會給父母送上心愛的衣服......的確是,不同的方式卻飽含著相同的孝心。
人老了吃不多也用不多,物質并不是他們最好的期盼,孤獨和思念往往成了他們最大的心結。盡管每次探親的時間有限,但如果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陪伴父母上,也許比送給他們的山珍海味還要香甜,比送給他們的錦衣綢緞還要珍貴......
的確,近些年來,縈繞在我腦海,且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堅定的是:“陪伴是不可或缺的孝”。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