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好像都會離開家那么留在家的父母就會沒有了中心支柱,不要想著屏蔽父母,因為在父母的心里才是最希望你好的那個人,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說的是什么吧。
1、
今天朋友跟我說起一件事,她弟弟把她媽給屏蔽了。
這事的起因也并不稀奇,起初她弟弟在朋友圈發(fā)了個“救命”的表情包。父母看到以后非常擔心,恰好給他弟弟打了幾通電話都沒接到,于是便去找了他的大學助教。
我朋友說,“今天我媽跟我借手機,說想看看弟弟的朋友圈……”
我聽到這事以后替他父母感到有些心酸,但一時間卻做不出什么回應,半響才干干地回了句,“怎么不選擇分組?”
作為同齡人,我無法指責他弟弟屏蔽朋友圈的行為有多惡劣。
隨著我們不斷地長大,我們的許多價值認同更多的是來源于線下的同齡群體,以及線上的一些志趣契合的媒體平臺。父母對于我們來說,只是大千世界中最淳樸的一抹存在,很多事情,不是我們不愿意說,只是解釋起來本身很是費勁。對于他們來說,那過時的網絡語言,別有深意的基礎表情,都晦澀地如同我們對著那些陌生的英語單詞和數學公式。
況且,很多時候我們發(fā)一條朋友圈只是抒發(fā)那一刻的心境,有時候甚至是委屈、焦慮或者其他負面情緒,這些信息并沒有必要讓他們一一知道。
但是,我覺得采用分組的方式會不會更加緩和一些?
我們擁有自己的一部分世界,也需要給父母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于來說你,你可能在大城市享受著高等的教育,接觸豐富多彩的世界,而對于你的父母來說,他們可能永遠守在遙遠偏僻的農村,可能他們的世界最精彩的就只有你一個。
當父母發(fā)現了自己被屏蔽以后,那一刻的心情大約不是傷心,而是自責。
他們會懊惱因為自己的見識淺薄而讓孩子丟臉,他們想再了解靠近一點孩子,卻又惶恐自己會帶來更大的誤會和笑話。
所以我們在打算如此方式傷害他們的時候,能不能至少不要讓他們發(fā)現?
我們能創(chuàng)建一個只有老板同事組別,打造社會精英積極向上的角色。
我們能創(chuàng)建一個死黨密友的組別,盡顯逗逼愚蠢的一面。
是否也能夠創(chuàng)建一個家人的組別,僅僅讓他們知道,我們過得很好,沒有受委屈,沒有劫難,一切平安喜樂。?
2、
我的父母一直覺得我在大城市活得像個難民,因此平時閑著無事很喜歡給我寄救濟糧。
但在剛開始學寄快遞的時候并不那么順利。
第一次的時候他們給我寄生鮮類的食物,偏偏挑在了我出差的工作日,快遞大夏天無人簽收,直接壞掉。
第二次的時候他們學會計算著到達的日期,卻選擇給我寄水蜜桃,據說價格并不便宜,一路跌跌撞撞,最后全部腐爛不堪。
第三次的時候出現了一些快遞服務的小意外,導致我得自行去快遞點領取。
那天加班過后,我扛著一大箱沉重的東西走回住所,三步一喘,整個人氣得直哆嗦。
回到宿舍,我已經準備好電話一通出氣,卻看到了我媽的留言,她說,“小小,對不起,給你帶來麻煩了。”
看到那句委委屈屈的話,我的一口氣生咽了下去,眼淚就順著流了出來。我看著那些傷痕累累的食物,跟我媽說了一聲,東西很好吃。
后來我休假回老家的時候,拿著本子把自己的地址和聯(lián)系方式寫了滿滿幾頁,讓他們以后寄送的時候直接撕給快遞員,我不會再怪他們給我寄紙巾等稀奇古怪的東西,我甚至會及時地給我媽一個表揚,這次寄對了哦,很厲害,我同學家的媽媽還不會寄呢。
他們總想著盡他們的一切可能給我們滿滿的愛,可有時候我們并不需要那份過載的愛,甚至是略顯笨拙的愛,但是有什么辦法呢,有時候我們能夠對他們的回饋,僅僅就是好好地接受這份愛。
3、
《請回答1988》中有這么一段故事,正煥的母親有事離家?guī)滋,出門的時候千叮嚀萬囑咐把所有家中事務交代一遍,回來的時候發(fā)現正煥他們確實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條。
正煥的母親卻因此很不開心。
為什么呢?因為對于母親來說,她們很需要那一種,自己被需要的感覺,家中沒了你不行,而不是你可有可無。
后來正煥故意地把東西弄糟,讓母親來幫忙收拾,雖然挨了母親一通罵,但也讓母親心情就此開朗了起來。
之前也看過一則新聞報道,兒子在母親退休后,總是時不時地,給母親制造一些簡單輕松的小麻煩,擔憂母親在離開了幾十年的工作單位以后,面對一時間的閑適會適應不住。
隨著我們逐漸地長大,那曾經無所不能的父母可能真的變得越來越弱小,我們可能真的已經不怎么需要他們的保護和照顧。所以,我們更應該做好自己角色的轉化。
多點耐心跟他們解釋為什么不要隨便發(fā)微笑表情,就像當時他們握著你笨拙的手,教你寫那筆畫繁多的名字。
多點細心去夸獎他們的每一個進步,就像當時他們在你成績優(yōu)異時,帶你去搓一頓麥當勞。
多去滿足他們想要照顧你的需求,就像你小時候仰著頭眨著眼睛圍在他們身邊轉圈。
我們可不可以,把我們的父母當做小孩子來寵?
愿天下父母永遠平安喜樂。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