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有時候發(fā)現(xiàn)謊言原來是怎樣一件赤裸裸的事情,那么當你想判斷一個人是否在說謊時,注意他是否有下列視頻中的表現(xiàn),如果有趨勢,要小心了。
謊言,我們每天都在說
我們一天中大概會說10-200個謊言,善意的謊言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好的人際關系。
研究者常把謊言分為兩類,一類是低風險的謊言。這樣的謊言,我們每天幾乎都在說。“改天我請你吃飯啊”或者“我昨天睡著了沒看到你的信息”。
這類謊言就算被戳穿了也不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在說這類謊言的時候,人們受到的心理壓力較小。
另外一種謊言是高風險的謊言,例如“我們就是知己,什么事都沒有”或者“我跟我老婆已經(jīng)離婚了”。這樣的謊言一旦被戳穿可能暴發(fā)激烈的沖突,說謊者的心理壓力也較大。
識別謊言不簡單
人類對真理的熱愛,也加劇了我們對謊言的厭惡。發(fā)明了數(shù)不清的工具來幫助我們識別謊言,但各類儀器的準確性至今備受質(zhì)疑。
盡管辨別出謊言很難,但也不意味著我們無計可施。再厲害的說謊者也會不經(jīng)意間留下蛛絲馬跡,要發(fā)現(xiàn)這些細微區(qū)別,就要學會觀察。
第一類謊言跡象是生理表現(xiàn)。通常體現(xiàn)在表情、姿態(tài)上。發(fā)現(xiàn)這些跡象的秘訣在于:你要多看。接下來我們一一舉例說明。
1 眼睛向右上方看。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當人們的大腦進入記憶搜索狀態(tài),也就是回憶某件真實存在的事情時,眼睛會先向上、再向左轉(zhuǎn)動。
大部分人,當大腦正在“建筑”一個聲音或圖像時(換句話說,人在撒謊時),他們眼球的運動方向是右上方。
如果人們在試圖記起確實發(fā)生的事情,他們會向左上方看。這種“眼動”是一種反射動作,除非受過訓練或有意識控制,一般是假裝不來的。
2 避免眼神接觸
說謊者一般會避開與人目光的接觸,或者是莫名中斷眼神接觸。
多數(shù)說謊的人知道說謊是不對的,因此當他們說謊時,會通過減少眼神接觸來減少負罪感。
不僅如此,說謊通常要耗費大量的認知和情感能量。
在說謊的同時再控制眼神接觸會增加說謊者的心理負擔,因此通常在說謊的時候,說謊者會習慣看向別處。
再者,說謊者者看你的時候,因為注意力集中在謊言編造上,他們的眼球會開始干燥,這讓他們更頻繁地眨眼,這也是個明顯的信息。
3 勝利的微笑
面對說謊者時,你可能會看到說謊者產(chǎn)生的一種特定的微表情,可能是欺騙成功的微笑,或是下意識放松舒一口氣——這些都被稱為“欺騙的快感”。
當說謊者覺得已經(jīng)僥幸騙住他人時,就會產(chǎn)生喜悅的心情,進而產(chǎn)生這樣的表情。
所以下一次,如果你覺得自己聽到了謊言,不妨留神觀察一下講話人最后露出的表情,可能有半遮半掩的笑容。
4 情不自禁地摸鼻子。
西班牙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人說謊時臉部會變紅,鼻子會發(fā)熱,甚至還會有一點膨脹。說謊者會覺得鼻子不舒服,不經(jīng)意地觸摸它。
此時說謊者的回答還會變得簡短,伴有擺弄手指、下意識地撫摸身體某一部位等細微動作。
第二類說謊跡象則來自語言表述。一旦你的眼睛從對第一類跡象的判斷上告訴你對謊言的懷疑,接下來需要我們認真聽。
1 言語過度解釋
說謊者常常會過度解釋來講述一件本來可以寥寥數(shù)語就描述完畢的事情,或者他在講述時常常用比較正式的語言。
我們可以比較這兩個句子:“我可以非常認真地說我從沒有,也永遠不會隨便拿走你的東西”和“我沒有拿你的東西。”
2 邏輯連貫,細節(jié)缺失
講述一個復雜的謊言的時,說謊者通常需要事先排練他們的故事,使整個謊言看上去天衣無縫。所以整個謊言在邏輯上是非常清晰的,但很多細節(jié)還顧及不到。
如果你覺得聽到了一個有疑問的事情,不妨打破他敘述的時間順序,單獨問他一些細節(jié)問題。
例如:“當你剛剛看到那道閃光的時候,在那之前發(fā)生了什么?”不出意外,說謊者通常會懵一下,然后露出不自在的表情。
4 不使用第一人稱
美國心理學家韋斯曼認為,人們在說謊時,會本能地避免使用第一人稱。
比如,當有人告訴你,他的車子拋錨了所以失約,往往會說“車壞了”,而不是說,“我的車壞了”。說謊者會避免使用“我”,這個稱呼,更多會說“這里沒有人去翻過抽屜”而不說“我沒有去翻過抽屜”。
5 回避某個問題
當你連續(xù)問說謊者同一個問題,他很可能會惱羞成怒:“我不是都跟你說清楚了嗎?”然后聲音會不自覺提高,來掩飾自己的心虛。當然說謊者也可能坦白,“事情是這樣的,我直接跟你說了吧。”
看了以上所述說謊者透露出來的信息,你對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有沒有更深的了解?
要注意的是,凡事無絕對,這些跡象指向的可能是謊言,但也不能排除其他的情緒或不得已因素的影響。
在日常生活中,朋友、家人之間,最重要的還是真誠的溝通和交流。畢竟,只有真誠的交流才能讓我們擁有更加親近和有安全感的關系。
、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