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社交恐懼著對社會上很多的事情都有很高的警惕,當他們踏出家門的時候,導購才是社恐患者聞風喪膽的角色,接下來就請大家隨小編一起來看這篇文章說的是什么吧。
對許多當代御宅青年來說,出門逛街最令人恐懼的不是系不上扣子的S碼襯衫也不是買不起的包包,導購才是社恐患者對商場聞風喪膽的滅霸型角色。
導購的臉色就像一臺經(jīng)濟地位探測器,眼神比X光還要毒辣。
一踏進店門,導購立刻開始掃描評估你的包包鞋子,根本不用看價簽兒,看導購的臉色就能判斷這家店你買不買得起。
我同事小李從水果牛奶到衣服鞋子都要網(wǎng)購,她說不合適大不了再退換,總好過從試衣間里出來說“不了我再看看”之后導購瞬間拉長的臉。
如果說普通導購是顧客的新手村,屈臣氏導購則是BOSS級別的打手,很少有人和屈臣氏導購過招之后還能安然無恙。
幾乎所有我認識的朋友都在導購的淫威下買過一些根本用不著的護膚品,兩年前導購忽悠我買的那瓶橄欖油身體乳現(xiàn)在還放在柜子里等待過期。
深度社恐患者們每天出門都要做一番心理斗爭,導購只是日常社交焦慮的百分之一。
“剛要出門,聽到鄰居開門或說話的聲音會馬上退回去,默默等聲音消失了再出去。”
“在寫字樓門口,發(fā)現(xiàn)旁邊部門眼熟的同事在等電梯,為了避免尷尬的搭訕立馬改成爬樓梯,哪怕我們公司在九樓。”
“戴著耳機并不是想聽歌,而是不希望有人過來跟我打招呼。”
我身邊的小李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她不僅從不去商場,還為了躲避TONY老師“美女上次在哪剪的?做個營養(yǎng)嗎美女?美女辦張卡吧?”的美女三連問學會了在家剪頭發(fā)。
她放棄了公司門口最愛的那家烤冷面,因為賣烤冷面的阿姨看她眼熟之后總和她聊天。
小李甚至認為“女子裝瞎28年只為避免跟人打招呼“的新聞并不是空穴來風,如果不是有點在意別人的目光她真的想買個“人際距離保持器”套在腰上。
芬蘭是小李最為神往的國度,她說屈臣氏是社恐者的煉獄,芬蘭是社恐者的天堂。所有的社恐患者都是精神芬蘭人,一米五是芬蘭陌生人之間的舒適距離,等公交排隊,人與人的平均距離是一米九。
“一個內(nèi)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自己的鞋子,一個外向的芬蘭人和你說話的時候看著你的鞋子。”
芬蘭人不是不需要朋友,小李們也一樣。并不是惡意或者冷漠,只是社交這件事給我們太大壓力了。
每天都要和不同的人說許多句話,大部分交流只是“我需要通過語言傳遞信息或善意”,只有一小部分出于表達欲和真心。
這里面藏著太多的“不得不”,最后社交終于變成了一種負擔,這也是為什么上班這件事比單純完成任務要難得多。
對方說這話有什么目的?我要怎么表現(xiàn)才能顯得得體?對方是不是誤會了我說的話?我該怎么拒絕才不會惹怒對方?
越是心思細膩,在交流這件事上就耗費越多精力。
對社交的恐懼好像變成了惡性循環(huán),能發(fā)微信絕不打電話,因為不知道怎么回好友評論干脆不發(fā)朋友圈,聽到鈴聲第一反應是焦慮,看見來電顯示“騷擾電話”反而松了一口氣。
暫時性的社交也是種能力,能力不夠,所以“泛泛之交”總讓人無所適從。
人畢竟是社會動物,逃避能換來短暫的舒適,只要眼光放長遠一點就是大把的麻煩。
相信社交能力可以培養(yǎng),這和相信“我值得被愛”是同等重要的事。
社交是一門課,雖然可能不比總是讓你不及格的數(shù)學更容易,但是糟糕的社交水平給你帶來的焦慮也比必須給家長簽字的數(shù)學試卷給你的多得多。
擺脫社恐,從果斷對導購說“謝謝,不了”開始。勇敢一點,在座的各位導購不過是一頭頭大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