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在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來說,童年的菜譜里少不了咸菜,這也是我們的主菜,當我們沒有別的菜或是自己不喜歡的菜時,這個成了我們吃飯的必備品,它貫穿我們農(nóng)村的飯桌生活。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顷P于咸菜的記憶隨筆散文。
母親,鄉(xiāng)村,童年,似乎總是與咸菜緊密相連的。
桃花豆豉,首先想起它是因為它的名字。陽春三月,桃花開放,空氣溫暖濕潤。這時,母親會取出一盆黃豆,先加水泡上一晚,再倒入一口特大的鋁鍋煮上半天,等黃豆煮得熟透綿軟,攤開晾涼后,均勻平鋪在一個大簸箕里,蓋上一塊白凈的大包袱皮,讓黃豆自然發(fā)酵。三五天后,原來顏色鮮黃的豆子變得深黃,散發(fā)出一陣陣濃烈的味道。母親在豆子里撒上鹽、辣椒面、五香面等香料攪合均勻,放置屋頂,曬至微干。此時,豆子的顏色更深了,放進壇子密封一個月,豆子遂變成深黑的豆豉。抓出一碗炒臘肉,或者單獨油炒拌飯吃都是上好的美味。
白露時分,母親從地頭摘回茴香、紫蘇等熬成一大鍋水,水呈紫黑色,用以泡豆瓣(這種泡豆瓣和四川的郫縣豆瓣醬不一樣)。豆瓣是用夏天收獲的胡豆(有的叫蠶豆或羅漢豆)制成,首先也是發(fā)酵,直到豆瓣表皮帶上一層黃綠的霉,再加上鹽,姜絲,辣椒等,和著母親預先熬制好的那鍋紫黑的水一同裝進敞口的壇子里,壇子放在高處曬,愛干凈的人家還會在壇子口上放一塊玻璃擋擋灰塵蟲子,不講究的人家就那樣敞放在向陽的地方。一個月后,原先生硬的豆瓣被泡軟了,再沒了胡豆瓣的生味兒,這壇豆瓣就做成了,而那黑亮的豆瓣水也就成了家制的醬油。
等到地里的辣椒紅了,母親將辣椒大筐大筐地摘回家,選出鮮嫩的洗凈直接放進泡菜壇子,再選些紅透的用麻線串起來,掛在屋檐下曬成干辣椒。剩下品相不太好的辣椒,有的細細地剁了,摻進一半兒苞米面,混合均勻,就叫渣辣椒,一般用來炒回鍋肉,或者拌粉蒸肉,香辣撲鼻。有的則加入花椒大蒜,用石磨磨成辣椒醬。鄉(xiāng)村的大部分日子里,飯桌上就是一碗豆瓣水,一碗辣椒醬,煮熟的土豆剝?nèi)テ,直接蘸了豆瓣水或辣椒醬吃。現(xiàn)在,這蘸醬洋芋竟然成為家鄉(xiāng)一些高檔酒樓里的特色菜了。人們在大魚大肉之間挑挑揀揀之后,筷子最后落在了那些咸菜碗里,夾幾筷子咸菜拌上白米飯,飯碗眨眼就見底了。
初冬時節(jié),寬大厚實的青菜葉子綠得發(fā)黑,冬菜的葉子則像一根根手指寬的面條,青翠誘人,這些菜就用來做腌菜(有的地方叫梅干菜,也有叫芽菜的)。晴天的傍晚,母親便把它們一一砍倒在地里,過兩三天,待葉子蔫了便背回家。晚上,她拖出一只大木盆和一只小木盆,把一棵菜放進小盆里,均勻地抹上粗鹽,反復揉搓,直到這棵菜濕漉漉地滲出尚未曬干的水分,每棵揉完后整齊地碼放進大木盆。寒冷的冬夜,母親卻早已脫掉外套,額前滿是汗滴,雙手已被鹽巴浸得通紅,粗糙的皮膚透出血絲。夜深了,一大盆青菜終于揉完,母親又在盆上蓋上塑料紙,壓上石塊;椟S的燈光母親拖著蹣跚的身影,偶爾伸伸腰,揚揚脖子,再用胳膊肘揉揉眼睛,多少年,成為我揮之不去的畫面。
等到木盆里的青菜放置二十天左右,母親揭開塑料紙,撿出漚得有些發(fā)黃的菜,用大木桶挑到井邊洗干凈,再晾曬在院子里,或者掛到掉光葉子的桃樹李樹的枝上。冬天的鄉(xiāng)村,家家戶戶門前的果樹又一次長出了滿樹滿樹的黃黃黑黑的菜葉。曬上三五天,青菜葉子變得發(fā)黑,這時,腌菜總算能正式進壇子了。
在農(nóng)村,評價一個家庭婦女的能干與否,主要看她家咸菜壇子的多少。所以,家境寬裕的都有間專門放壇子的屋子,條件差點的家庭,壇子便被安置在廚房一角。據(jù)說,女孩兒找婆家,跟著媒婆到婆家去“看地方”(相當于實地考察)的時候,往往都要先看一眼壇子大小和多少。
我家就有間專門放咸菜壇子的屋子,那是緊鄰廚房山墻搭出來的一間矮小的土屋,陰暗潮濕。整齊地排列著大大小小幾十個壇子,如肅立的軍隊,母親便是指揮它們的將軍。大部分壇子口朝上,壇子邊沿有道水槽,盛上水,再蓋上蓋,以隔絕空氣,增強密封性能。我家有只卻有個口朝下倒放的壇子,不知是哪朝哪代傳下來的,它倒放在一個笨重地青石鑿成的盆里,這石頭盆好像從來就沒挪動過,壇子倒豎在那里猶如一只腰鼓?粗鼞(zhàn)戰(zhàn)兢兢地立在那里,孩童如我,每次總有種用腳踢踢的沖動。這個壇子,換水或拿咸菜都特別費勁,得先把壇子抱起來翻個個兒放好,掏出咸菜,把石頭盆洗凈,換上清水,再掉個個兒扣下去。為保證壇子里的咸菜不掉出來,母親得把菜一層一層的夯結實,用干凈的塑料塑料袋封好,再用很有彈性的二指寬的竹篾片在壇子里彎成弓的形狀,以擋住那塑料袋。也許是這樣密封的效果更好吧,這個壇子里的咸菜特別香,至今還在用。
那時的母親,常常為她的咸菜驕傲,常說不用做其它菜,我家各種咸菜都能擺個十碗八碟的。偶爾前來串門的親戚和鄰居,吃上幾筷子,也總要奉承幾句。對待一屋子的咸菜壇子,她更殷勤了,三兩天總要換換水,再細細地擦拭一遍,看著滿屋肅立的壇子,母親眼里滿是慈愛,似乎那是她一個個嬌弱的孩子。
家里孩子多,上學的也多,離家求學的每年都有三四個。每到周末,哥哥姐姐回家時的書包里都裝著叮叮當當?shù)目障滩似孔,大小粗細不一,但都有一個敞開的瓶口,如一張張饑餓的大嘴。母親便用各種咸菜來填滿。星期天早上,那一排排咸菜瓶子,挺著圓肚或方肚站在灶臺上,等待放進一只只沉甸甸的書包,帶走母親一個星期的牽掛。
小學畢業(yè)離開家上了初中,我也和哥哥姐姐一樣,過上了帶著咸菜上學的日子,同學們也大都一日三餐吃咸菜拌飯。從裝咸菜的器皿就可看出家境的好壞,有用罐頭瓶子的,有用飯盒的,甚至還有用洗衣粉袋子的。有同學的咸菜里還加有瘦臘肉,不過這樣的咸菜很少很少。一般也就是用菜籽油炒炒,再次一點用豬油炒,或者幾乎沒油。天熱了,咸菜放在木箱子里捂著,不出三天就會長出白絨絨的細毛。我們會把有毛的部分扒拉出去,找出沒長毛的照樣拌飯吃,就這樣,一周還得計劃著吃,不然周五就只有白飯了。周末回校那晚,一般沒有晚飯吃,下了晚自習,學生宿舍里就熱鬧了,同學們都會拿出自家的咸菜,或一點零食,不過是一點自家曬干油炸的洋芋片或炒制的紅薯干,呼朋喚友,熱情大方之余也有個炫耀的成分。
少年不識愁滋味,我們總能把有限的咸菜吃出無限的快樂來。有時候,還有同學從家里帶來紅薯粉,用開水把紅薯粉沖熟了吃(我們叫沖藕粉)。學校里的開水不燙,就找來幾截蠟燭點著了在飯盒下面加熱,慢慢等紅薯粉變得粘稠,加勺子咸菜進去,攪拌均勻滋味更不一般了。同一個宿舍,同一把勺子,一人一口依次傳遞,有時還會跑來幾個串門客,我們也會同樣熱情招待她們吃一口。晶瑩透亮的紅薯咸菜藕粉,滾燙勁道,從此再也沒吃過,成了記憶中的美味。后來吃到西湖邊的藕粉,感覺如江南女子般柔弱無力,吃進嘴里就化成了溫熱的甜水。
同宿舍的小袁,從家里背來麥子,到學校附近的磨坊換成面條。她是我的好朋友,我們常一起拿到校門外的小面館,給店主五分錢,請他幫忙煮熟。什么佐料都沒有,就一飯盒白水面條,放幾勺子咸菜拌拌,就覺得是無比的美味。自然不能讓其他同學看見,否則一人一口就沒了。每次她要煮面的時候,就會和我提前商量今天別忙去打飯,下課后使個眼色,我們就故意落在別人后面,偷偷從宿舍拿出面條,煮熟站到樓下的梧桐樹旁吃完再回來。每每這時,最易激起同學群起攻之,我們也好像做了虧心事一樣,訕訕地否認著。
有時睡到半夜餓了,我便實在忍不住爬起來打開箱子翻出咸菜吃幾口,這樣做很容易傳染給其他同學,第二個第三個都爬起來,一時間,屋里此起彼伏地響著開箱聲,還有壓抑的咀嚼聲(害怕值周老師發(fā)現(xiàn))。過不了半小時,又一個一個爬起來,拿著漱口杯子到床下找水喝。有時下鋪的同學舀一大搪瓷缸子水遞給上鋪的同學,上鋪的就一個一個傳著喝,又是好一陣咕咚咕咚聲。鄉(xiāng)村學校的歲月里,誰沒有過這樣的青春的聲音呢?
今天,在一個叫中山古鎮(zhèn)的老街里看到幾家咸菜鋪子,咸菜是這兒的特色商品,它們盛在漂亮的青花瓷缽里,用鮮亮的紅油浸潤著,油光閃爍跳躍著。看到它們我不禁吞了幾下口水,心里就打上了就著咸菜吃幾碗飯的盤算。一位漂亮的女老板站在鋪子的木板門里,彎眉毛,亮眼睛,笑意盈盈,同行的幾個人不覺都站住了。一雙纖纖素手遞過來幾根牙簽,熱情地招呼我們品嘗,然后就介紹著各種咸菜和制作它們的原料。她還特別強調(diào),這咸菜里的油都是自家的菜籽油,叫我們放心食用。豆豉,榨菜絲,蘿卜絲放了芝麻、花生、油辣子、葵花籽,看看就有食欲。牛肉醬、芝麻醬、花生醬、豆腐乳,色澤誘人,如巧克力樣細膩而有質感。我當時就在想,要是讀初中那會兒能帶上這一缽咸菜,會不會就在星期天晚上就被嘗光了呢?
她似乎看出我的心思,馬上很實誠地說,真心買的話,價格可以優(yōu)惠,本來三十塊錢一斤,就二十五吧。同行幾位都動心了,女老板麻利地裝瓶上秤計價,張張紅鈔票映著她紅潤的臉龐,好看又喜慶。
回到家,炫耀著拿出那罐豆豉,急切地讓兒子嘗嘗,他勉強看了一眼,淡定從容地說了句:還可以。我說:這個拌飯吃可香了,你帶去學校吧?不用,不用,他很客氣又堅決地擺手,然后安慰我似的說,學校食堂菜很多,給錢,啥都吃得到。我突然有了失落,像花了很多功夫寫了篇文章,卻無人點贊一樣。
看看窗外,秋意正濃,又是辣椒上市的季節(jié)了。想起依然在老家的母親,年邁的她已經(jīng)不能再做很多咸菜了。對著滿屋的空咸菜壇,她的心是否也會像壇子一樣空空蕩蕩?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