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感覺年齡越長淚點越低,記得以前會笑話在電影院里哭得稀里嘩啦的表姐,不屑媽媽看電視時眼睛里的淚珠,漠視事不關(guān)己的慘劇,從小就被標簽為“冷血”。自前年歷經(jīng)了與親人的生離死別后,大腦底部的“松果體”隨之被激活,看到各類悲戚情景會自動分泌“褪黑素”,極易陷入憂傷情緒,最近看了一部2002年上映的韓國電影更是把自己給哭壞了。
《外婆的家》講述的是語障外婆和頑皮外孫短暫相處期間發(fā)生的故事。7歲的外孫小宇來自首都漢城,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性格自我、機靈好動,由于母親工作的變故需將他暫寄到77歲外婆在鄉(xiāng)村的家一段時間。從坐上前往鄉(xiāng)村的汽車開始,小宇便全程表現(xiàn)出各種厭惡,應(yīng)對初次見面、滿臉皺紋、駝背幾乎90度又不會說話的外婆顯得十分嫌棄,不但不愿問好,還惡言相向,用“很臟、遲鈍、啞巴”等一類的不禮貌用語加以嘲諷。
告別回城的母親連同其“聽外婆的話,做個乖孩子”的囑咐也一并送走,此后小宇“熊孩子”的特質(zhì)全盤托出,成天抱著個“任天堂”沉迷于游戲,聲音外放,完全不顧深夜一旁已躺下休息的外婆;游戲機沒電了,向外婆討錢買電池無果,便踹碎外婆珍視的陶瓷罐子,又扔掉外婆唯一一雙布滿補丁的鞋子出氣;趁外婆午睡抽走她的銀發(fā)簪試圖在村里找小店換電池,迷路被村民送回;穿著旱冰鞋在室外溜達又回炕上轉(zhuǎn)圈,把吃飯和睡覺的地方弄臟;趕集完畢,丟下外婆一人,自己跟小伙伴坐汽車回家……
盡管小宇淘氣又任性,偶爾還會使壞,善良的外婆始終不跟他計較對他包容,并給予一如既往的關(guān)愛,甚至透過他喜歡的食物、獨自研究他帶來的玩具等途徑想方設(shè)法去遷就他了解他疼愛他。為了滿足小宇,外婆寧愿委屈自己也不愿在自己身上花錢,鞋子沒了,就光腳走在泥濘坑洼的山路去勞作;銀發(fā)簪沒了,就用湯匙固定頭發(fā);集市上販賣換來的錢給小宇買整雞、巧克力餅、鞋子,帶他到面館吃面,自己卻只喝水充饑;被小宇埋怨時只會無奈地張開手掌在自己胸前畫圈圈表示“對不起”……
正是外婆這種笨拙的無聲勝有聲的愛,小宇看在眼里潛移默化到心里,從而慢慢地有所改變至行動上,下雨了懂得收回曬在庭院的衣服;照顧因為冒雨給自己買整雞回家的外婆,給她蓋被子給她做飯;內(nèi)疚地接過被自己拋棄而孤零零走了好久山路外婆的包袱,偷偷往包里塞進自己愛吃的巧克力餅。當最初緊張的局面漸漸往好的方向轉(zhuǎn)變時,外婆收到了母親準備接回小宇的來信,臨別前,小宇不舍地為外婆穿好了足夠用的針線;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教外婆認識“生病了”和“我想你”兩個短句,叮囑將來有需要必須要往城里去信;把自己最珍愛的超人卡片送給外婆;學(xué)著外婆在自己胸前畫圈圈作為對外婆這段時間不敬的歉意。
看著影片中那個佝僂的背影不禁想到自己今年80多歲的奶奶,同樣那么和藹、勤勞、淳樸、節(jié)儉,如今雖然生活好了,奶奶仍然保留以往的生活習(xí)慣,在老家種有花生、豆子、地瓜、蔬菜等農(nóng)作物,自給自足的同時經(jīng)常分給住在城里的各個子女和住在周邊的鄰居;十來年堅持匿名每一天早上為村里的幾戶孤寡老人買肉,并拜托賣肉的小販幫忙送上門;為了不讓兒孫們操心,每次視頻、通話都重復(fù)一句話“一切都好,安心工作吧”,她沒受過什么教育,目不識丁、不通文墨,卻一向以行動示范,用生活的點滴告訴我們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道理淺顯卻尤為深刻。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隔代的愛似乎要比父母的愛更為深沉,無以為報,有時間就多回家陪陪老人,多溝通多歡聚,讓家里的老人們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樂。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