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中外,人類從未停止對幸福追求和探尋。古希臘先哲亞里士多德說:“我們認為只有它(幸福)才是人的目的”,“幸福是至善”,“幸福就是貼合德性的現(xiàn)實活動”。而在最近所讀的《幸福的方法》中,沙哈爾博士把幸福——這個飄忽不定的事物,一點點拉回到讀者心中,透過多種方式方法指引我們?nèi)ふ倚腋,感受幸福,最終能夠獲得幸福。那么,幸福究竟藏身何處,如何才能找到呢?
善于發(fā)現(xiàn)幸福
在本書的第二章,作者提出了代表四種不一樣的人生態(tài)度和行為模式,即:“享樂主義型”、“忙碌奔波型”、“虛無主義型”、“感悟幸福型”。在作者的觀點中,除了“感悟幸福型”,其他三種類型都可能會產(chǎn)生不幸福的感覺,甚至會造成痛苦。的確,在這三種不一樣類型中,在我身上都有所體現(xiàn),個性是“忙碌奔波型”所占比例最多。在學生時代,老師和家長說你就應好好讀書,才能考上好大學,十二年的光陰在不斷的反抗和妥協(xié)中平穩(wěn)度過,直至一紙二本普通高校的錄取通知書的到來;上了大學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學開始了所謂的自由生活,直至考試前才會熬夜啃書,臨近畢業(yè)才發(fā)現(xiàn)還有許多事情沒有做,這種“享樂主義型”讓人切實感到樂中有苦。當跑遍整個招聘會,不知經(jīng)過多少天的煎熬等待,提著忐忑的情緒最后找到一份性價比還不錯的工作后,時光將最初的新鮮感退去,才發(fā)現(xiàn)真正要做的工作與自我的專業(yè)只是三代遠親的關系,按部就班、無需創(chuàng)意的流程讓我體會到了工作的“虛無”。
這四類模型,雖然能夠讓讀者明晰自我當下所處的狀態(tài),發(fā)現(xiàn)目前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在適當?shù)臈l件下能夠做出改變、調(diào)整,讓自我更趨向于幸福。但是,這四種類型既存在,不可避免地在生活中還是會以不一樣的頻率出現(xiàn),影響著我們對幸福的感知。我認為,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正如我此刻并不喜歡目前工作,但它能給我穩(wěn)定的生活保障,最重要的是能夠照顧到父母,我媽媽的身體狀況不好,所以我務必留在她身邊。比起讓人感到不幸福的單調(diào)而乏味的工作,能夠幸福的經(jīng)常陪伴父母,同時,在有了收入保障后,能夠開展自我的副業(yè),以彌補主業(yè)帶來的失落,那么在這件事中,幸福大于不幸福,所以我是感受到幸福的。如果你沒有對家庭顧慮或別的原因,還陷在“不幸”的工作中,那么的確需要作出改變找到“幸福”。
由此可見,對于同一件事,能不能找到“幸福”以及感受程度的深淺,都是因人而異的,需要具體狀況具體分析。幸福本來就是一個抽象的事物,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要太過糾結它能給你帶來多少幸福,而是你是否能從中發(fā)現(xiàn)幸福,進而擴大幸福,努力淡化、化解不幸福因素。個性簽名愛情
認清幸福的容顏
在這個物質高度發(fā)達的時代,各類信息以流星般的速度不斷刷新著我們的眼球和欲望,這會讓人在一些所謂可遇而不可求的機遇中,易于趨向急功近利,企圖在短時光內(nèi)完成一個接一個的目標清單。那么結果如何呢,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說到,這讓我們的幸福感大打折扣,因為不夠豐腴的物質填不滿一向坍塌的欲望,還會拂亂心性,蒙蔽初心。
沙哈爾博士認為幸福的定義是“快樂與好處的結合”。人類作為高級的情感動物,七情六欲在我們身體里輪番上演搶位大戰(zhàn),喜怒哀樂無時無刻影響著當下的狀態(tài)。生活總是在意外重重、磕磕絆絆中繼續(xù),持續(xù)快樂的心態(tài)有助于我們投入更多的精力持續(xù)地做一件事,有助于更好地應對各種狀況,這也是大家常說的,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反之,如果你不能完全放下做一件事,終日在心理上抵觸,在行為上倦怠,最終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讓自我的幸福感直降到零度以下。所以,用心快樂的情緒能夠幫忙我們抵抗來自內(nèi)在和外在不良因素,幫忙我們成為一個樂觀向上的人,幫忙我們更能接近幸福。魔域名字
許多人可能都思考過,什么是有好處的事,不一樣的人會有不一樣的目標,有的人想要去環(huán)游世界,有的人想要做個超級英雄,有的人想要開一家小店。那么有多少人會去開始實踐自我的目標,又有多少人會在行動的過程中遭遇邊際遞減效應而使目標不了了之,或者最后即使達成了目標,卻沒有感受到應有的快樂和滿足,還可能會發(fā)現(xiàn)這也許不是我真正想要的。這時應當靜下心來,拋開他人的期望,收起盲從攀比之心,認真思考下內(nèi)心所需要的有好處的生活是什么樣貌,回憶一下以前發(fā)生過哪些事,能讓你感受到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在和快樂,并能持之以恒做下去的,我想這離你心中幸福的模樣就應相距不遠了。
感受幸福需心懷善念
身為凡塵中人,俗人俗事自不間斷,與一段又一段的時光相遇,不管是劫是緣,無法逃離,只能迎面而立。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在這個心靈雞湯高度普及的時代,大部分人都能煲上一盅,但有多少人能在名與利、得與失、進與退之間持續(xù)良好的心態(tài)呢?
林清玄曾說:“無論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心存善念。”其實類似這樣的話,想必大家都已聽過不少,有人會覺得這樣的道理,都太過空洞。的確,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道德觀念日漸滑坡,在人性上呈現(xiàn)出片片蒼白,很多人都抱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tài)度,利己而不損人已是底線,乍聽起來,似乎就是這么回事。但是我們不能長久的把自我停留在這種膚淺的生活層面,有些事并不是想躲就能夠躲掉,要學會不與自我交惡,才能盡收下生命中的喜樂悲辛,磨出善良的棱角。
我堅信人性本善。不知總是忙碌的你,是否會被一些小事感動呢?那個摁著電梯等待鍵等你的陌生人、在長久的輸液過程中,能夠一向伴你左右的朋友、可愛的小朋友沖你天真無邪的微笑,這些類似的小鏡頭可能都會出此刻你的生活中,不妨將這些記錄下來,在沮喪、失落時翻出來看看,同時這些小事我們也能夠回報給他人,保有一份慈悲情懷在這善忘而喧雜的世界,讓身邊的人因你而增添愉悅和諧,自會讓自我倍感幸福。
幸福如影隨形,只是有時不自知。這漫漫人生路上總有做不完的事,還不完的情,掙不夠的錢,我們不妨多感受生活中完美的一面,不妨留出一塊閑暇的空地給情緒,不妨繼續(xù)老套的期盼著善良,好好享受身邊的小確幸。江海不拒細流,方能成其深;泰山不擇土壤,方能成其大。只愿有一天你不嫌幸福來的太多。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