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第一學段的朗讀目標是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且朗讀要在“正確”的基礎上,逐步達到:“流利”、“有感情”,要有輕重起伏,力戒唱讀和一字一頓地讀。然而,良好的朗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或是通過某節(jié)課練就的,而是靠老師在日常的教學中一點一點地培養(yǎng)出來的。尤其是對剛入學的低年級學生,如果不重視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會直接影響孩子今后所學知識內容的表達和理解。
1.從低年級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朗讀對低年級學生極為重要,教師必須明確朗讀是低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使之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一年級的學生剛剛入學不久,不懂得任何朗讀技巧,在教學中,我特別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要求學生每篇課文都要讀準字音,訊出語氣,讀出節(jié)奏,讀出感情。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二冊《小壁虎借尾巴》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借助漢語拼音,把每個字音讀準,然后組內合作,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讀給組內小伙伴后,接著指名展示自己的朗讀水平,教師重點指導:當小壁虎沒有借到尾巴很失望時,引導學生讀出小壁虎難過的語氣,讀出節(jié)奏來。當小壁虎發(fā)現(xiàn)自己長出新尾巴時,指導學生讀時,聲音洪亮,語速稍快,讀出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興奮的語氣。
2.培養(yǎng)學生說普通話,提高朗讀能力
普通話是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典范的現(xiàn)代白話文為語法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民族的共同語。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響,要求低年級的學生說普通話極為困難,特別是地處偏遠山區(qū)的孩子,他們平翹舌音區(qū)別不開。
常常把翹舌音的字讀成平舌音,學習拼音后,學生對平翹舌有了初步的認識,對于掌握生字的讀音,學說普通話打下了基礎,課堂上,我要求學生用普通話回答問題,讀課文,做到:語音要標準,吐字要清晰,圓潤,字正腔圓。從讀字、詞語、到讀句子、讀段、篇,都教給學生正確的發(fā)音方法。堅持天天練,時時練。平時朗讀時,發(fā)現(xiàn)學生讀音中的錯誤,及時糾正。
同時,課間教師用普通話同與學生交流。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與家長談話,久而久之,學生用普通話朗讀課文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3.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感受朗讀樂趣
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要讓學生在學習在感受朗讀的樂趣。
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創(chuàng)設情境,用多種朗讀形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使學生在朗讀中感受樂趣,進而達到了樂趣,會讀,讀好的目的。 學習《荷葉圓圓》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感受荷葉的美,圓圓的,綠綠的荷葉上,滾動著晶瑩的露珠,蜻蜓立在上面,青蛙在荷葉上呱呱叫著,讓學生邊讀邊感悟語句的美感,升華情感。然后采用多種形式的讀,指名讀,挑戰(zhàn)讀,小組比賽讀,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漸漸進入課文所創(chuàng)造的境界,從而受到了審美教育,陶冶了學生的精神情操,提高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4.鼓勵爭辯,創(chuàng)設情境
爭辯(學習上的)就是交換知識。教學中提倡與鼓勵爭辯,可以使學生探索的欲望更強烈,學習興趣更濃厚。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對矛盾性的問題特別感興趣。別看他們有時為了一個問題爭得臉紅耳赤,其實這正是他們對知識努力探究的表現(xiàn)。因此,教師的提問有時可以設置對立的設想,使之產生選擇的困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認識興趣。如教《在仙臺》一課時提出:“藤野先生給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一個學生說:“給人的印象很認真、很有學問!苯處熡謫枺骸澳愀鶕(jù)什么這樣說?”學生說:“藤野先生戴著眼鏡,抱著一疊書。”教師接著說:“按你的說法,凡是戴眼鏡的人都認真,夾著書的人都有學問?”這一反問引起了全班同學的熱烈爭論,從而否定了前一個學生的問答,得出了正確的結論:藤野先生給人的初步印象是樸素,不拘小節(jié)。在這種情緒激昂的智力爭辯活動中,學生會感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chuàng)造的歡樂,不僅能使課堂氣氛活躍,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注重課文的朗讀,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小學生均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我們以科學的態(tài)度尊重他們、鼓勵他們,努力幫助他們開拓視野、拓寬題材,增強表達能力,不斷誘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情感,開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能力,那么,學生的朗讀水平將會得到一個質的飛躍。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