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學的創(chuàng)始人H.R.姚斯在其接受美學的經(jīng)典著作《走向接受美學》一文中寫過這樣一段話:“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以下是“美學視野下的中學語文朗讀教學論文”,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中學語文教材所選篇目,文質(zhì)兼美,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和深厚的人文精神。語文朗讀教學有助于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朗讀是一種強有力的文學欣賞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讀書誦詩,是一種美的享受、美的陶冶。這樣學生在朗讀中受到了美的感染、美的熏陶,有了美的欣賞能力,從而也能生成美、創(chuàng)造美。著名的語音學家徐世榮先生說:“嚴格地說,書面上寫的語言是不完全的語言。語氣、語調(diào)、語勢、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書面上受到局限,全都表達不出來。”這表明,書面語言有著嚴重的缺陷,而朗讀卻可以使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通過朗讀去感受語言的內(nèi)蘊氣勢,去領略文章的韻味和作者的情感走向,去暢聽自身的審美體驗,去積累豐富的詞匯、句法和寫作技巧,朗讀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學習方法,清代唐彪曾這樣形容反復吟詠朗讀可達到的美妙境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接受美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視野融合”,即只有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文本相融合,才能談得上接受和理解。這就啟發(fā)我們,語文朗讀教學應盡可能地減少教師講解、范讀的“中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直接與文本、與作者對話,以改變教師不給學生自主學習時間、不給學生自由朗讀時問的做法,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感悟、認識水平和審美趣味與能力,去確定文本的未定性內(nèi)容,評價未定性人物,去填充文本留下的空白,以達到對文本的真正自我理解和接受。
那么,我們該如何在語文素質(zhì)教育中運用接受美學理論來提高朗讀教學質(zhì)量呢?
一、設置情境,激發(fā)興趣,變“講”師為“導”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興趣會激發(fā)起無窮的潛能。讓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地愿意讀,喜歡讀,對朗讀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是朗讀教學的第一要務。在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讀”的興趣。如教學《邊城》一課,教師可以一邊用投影儀展示湘西風景,一邊動情地引讀,為學生解說畫面中的風土人情,待學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湘西的優(yōu)美意境中時,再對學生說下面這段話:“現(xiàn)在我們就來到了茶峒山城的小溪邊,祖父同翠翠兩人,各把小竹作成的豎笛,逗在嘴邊吹著迎親送女的曲子,如果能有位朗誦家來上一段就更好了”。這一招非常有效,課堂上立刻洋溢著活躍的氣氛,同學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展開朗讀,第一次試讀就讀得有點有聲有色了。在語文教學中老師不多講,給予指點,要學生自己去體會、玩味,悟出文中的韻味來,達到一旦豁然貫通便自己找到最佳的朗讀狀態(tài),這樣來增長學生真實的本領。
二、適時示范,注重點撥,變聽眾為主人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可以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示范指導,無論放錄音還是教師范讀,都要根據(jù)課文的特點來確定示范的時機,教會學生處理重音、停頓,恰當掌握語氣、節(jié)奏、音色等。如:你們聽聽老師這么讀,想想為什么要這樣讀?聽老師用不同的方法朗讀課文,幾種讀法中,你們最喜歡哪幾種?為什么?這樣的提問必然引起學生的注意,引起他們的思考,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這樣,通過老師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范讀,可以把文字上無法表達的內(nèi)在情感通過語調(diào)的輕重緩急充分表達出來,或把學生吸引到優(yōu)美的語境中,或使學生對語言有所頓悟,或給學生以整體的感知,或給學生樹立朗讀的榜樣,或讓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有所反省,或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啟迪。雖然朗讀指導離不開一定的技術(shù)指導,但不能只靠“輕、重、停、連”等技術(shù)行為去支撐朗讀,要先從文本中喚起學生內(nèi)心的情感波動,產(chǎn)生情感共振,再在教師的示范點撥下,運用自身感悟到的朗讀技法,表達自身感悟到的情感!皬娍拚撸m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只有情動于中,方能聲情并茂。
三、讀中感悟,悟中促讀,變知識傳授為人格塑造
朗讀指導不能孤立地進行,要與理解課文有機結(jié)合起來,做到讀中感悟,悟中促讀,兩者相輔相成,使學生從課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讀時自然地表達情感,做到以情帶聲,以聲傳情。明代朱熹說,讀書需“眼到、口到、心到”。這“三到”之中,“心到”猶為重要。也就是理解得深,才能讀得好。先“意會”,然后才能“言傳”。必須進入文本,揣摩詞句,與學生的生活相聯(lián)系,才能體會出情味,產(chǎn)生出語感,才能在學生心中產(chǎn)生立體鮮明的人、物的景象,引起內(nèi)心的感受與情感的共鳴,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讀不出自己的理解,即使讀得聲音再響,嗓門兒再粗,也是白搭!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是應當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這樣的朗讀才是“多角度、有味道、富創(chuàng)意”的朗讀。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和人文素質(zhì),塑造健康人格。讓學生通過朗讀滿足心靈深處的饑渴,滿足精神生活的自然需求,獲得精神享受和升華,達到讀者與文本相融相生、“物我”兩忘的完美境界,與此同時,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zhì)也得到更大發(fā)展和提高。
四、功夫過關(guān),技巧到位,從主觀評價到人性化評價
真正能讀出水平來并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的基本功上下工夫。如音調(diào)、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工夫到家才能在技巧運用上游刃有余,不同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技巧處理!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評價”。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不能用自己閱讀文本形成的標準,即“應該讀出這樣的感情”、“這樣讀才是美的”等“清規(guī)戒律”,來衡量一個學生朗讀的“好”與“不好”。而應以欣賞的眼光、朋友的口氣、智者的明斷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在學生互相評價時,也應該注意這一點。形式上可以活潑一點,輕松一點。幽默的評價就能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能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中得以發(fā)展。
綜上所述,接受美學對語文朗讀教學有很大的啟發(fā)和借鑒意義,我們應學習和借鑒接受美學的先進思想和科學理論,改革我們的朗讀教學觀念和做法,以真正提高朗讀教學質(zhì)量,創(chuàng)造出朗讀教學的新天地。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