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名為《海邊的曼徹斯特》,講的是一個主人公平時喜歡酗酒、玩樂,在一次深夜,不小心把房子燒了,結果導致了幾個孩子全部死亡,只有他和妻子幸存。于是,他花了很久的時間,卻始終走不出對孩子的愧疚和陰霾,故事的結局也沒有反轉或轉折。我想這才是最真實的人生。
以往,很多人看電影或文章,喜歡透過最后的轉折,來激勵自己或達到自己心里的預期。例如,好人到最后一定要勝利,壞人到最后一定要被擒拿歸案,相愛的人到最后一定要在一起,才算是一個圓滿的結局。我也曾寫過,類似的小說和故事,身為一個作者,我知道這樣的結局,能給很多觀眾帶來好的預期和感受,但這往往不是最真實的人生;蛟S,很多人愿意活在假象里,畢竟真實太殘酷和慘淡,并非每個人能接受。
關于這部電影,除了表達真實的人生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傳達了一種觀點——人生當中犯的錯,也許,你一生都無法救贖。傷害就是傷害,彌補只是緩解,只是對于愧疚的一種補償,但無法代替。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要總想著萬一出事了,再通過事后去補償,很多事情,即便你用盡全力,也無法還原或取代。這類電影的出現(xiàn),意在警醒我們,除了周邊除了娛樂、搞笑、槍戰(zhàn)、星球大戰(zhàn)之外,還發(fā)生著很多值得讓我們反思的事。如果不是電影,我相信很多人只能活在非常局限的眼界里,所以,小眾電影的出現(xiàn),正好補充了這個缺陷。讓我們在人生的每一步里面,走的更加謹慎和小心翼翼。
每個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一生都在贖罪或遺憾,但很多人現(xiàn)在所做的每件事不都正是如此,只是事情還沒到最后或沒有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時候,無法想象到真實的場景,抑或是不愿去想象。當然,電影主人公那次的意外縱火的責任并非完全都是他一個人的錯,但如果他杜絕自己平日喝酒娛樂等不良習慣,就不會導致那天的遺憾發(fā)生。我們今天發(fā)生的每件事,其實都與以后會發(fā)生的事情產(chǎn)生聯(lián)系,而這個聯(lián)系,只有到最后,當你串聯(lián)起一切的時候,你才會幡然醒悟。
為什么很多事情,總要等到失去后才會珍惜。我有時會看到有些明星在談到自己親戚或朋友離去的時候,稱自己當時因為太忙或疏忽,而沒有到場以及陪伴他們走完人生最后的一程,然后開始淚如雨下,臺下無人不感動涕零。即便畫面感動了全天下人,但遺憾也會伴隨著他們的一生。其實,在這個交通便利的世界,“忙”、“走不開”、“急事”,往往都是自私的借口罷了,在生命與金錢的天平,孰輕孰重,他們比誰的心里更清楚,而表面上的淚流滿面,只不過是他們愧疚的掩飾或偽裝的表演。
年紀越大,越能體會到生命的深度和難度。深的是可以挖掘和體驗到人生不同的精彩和未知,難的守住自己的內心和欲望,以及面對生活當中一系列的挫折、困苦。但,其實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此,生命或許就是這樣一個過程,在希望與絕望中、在成功與失敗中、在得到與失去中、在幸福與痛苦中、在人潮與孤獨中,不停地循環(huán),直到終點。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