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胖胖歡迎您”是合肥的城市口號,“一座叫春的城市”曾是宜春的口號。如今往往是一個城市剛花大價錢推出來一個口號,立刻就被網(wǎng)民批判得體無完膚。網(wǎng)民認為當下很多城市口號都過于雷人,比如“上海,精彩每一天”被指來自護膚品廣告;而“現(xiàn)代化魅力型區(qū)域中心城市、沿海強省省會”,被稱為“打死也猜不著”的謎語——答案是石家莊。重慶策劃的“沒到過重慶,不了解中國”,一度當選“十大雷人口號”之首,因為這口號就像一道萬能填空題,能替換成任何地名。
網(wǎng)民對城市口號的反感和嘲諷,雖多數(shù)出于直覺,但不能不說這直覺是準確的。今天彌漫各城市的口號熱,不過是浮躁的政績病和城市病的一個表象。近日有關于城市發(fā)展的調查顯示,有655個城市正“走向世界”,183個城市要建“國際大都市”,為一舉成名打出雷人口號的城市更是不計其數(shù)。很顯然一個城市要想變得有特色,不是靠多建幾座大廈、多喊兩句驚人口號就能做到的。尤其180多個城市都想建國際大都市,無異于癡人說夢,只能表明當下很多城市管理者的暴發(fā)戶心態(tài)。算算美國如今有多少個城市能稱得上國際大都市,就能明白這個簡單的道理。
城市和文化的關系不言而喻,非常古老。歷史上那些著名的城市,都有它們獨特而鮮明的文化形象。說起古羅馬,人們會想起那里的競技場和帝國文化;說起盛唐長安,人們會想起那里開放而包容的文化氣象;說起明清的蘇杭,人們會想起那里通俗文化的繁盛與隱逸文化氣質。一座城市如果有自己鮮明的文化個性,市民才可能共享一份獨特的文化記憶。一個簡單道理,像“桂林山水甲天下”、“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樣的城市名頭,是歷史積淀下來的,而不是當政者策劃的,它代表了大多數(shù)民眾對于該城市文化特色的認同。
文化彰顯的是一個城市的內在精神,而精神的形成是復雜而緩慢的,需要漫長的成長期,決不可能通過策劃幾個方案、空提幾句口號,就能一蹴而就。只有當市民擁有了發(fā)自內心的自豪和自信,一個城市的文化靈魂才開始有了雛形。
俗話說,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一個城市一旦有了自己鮮明的文化特色和風格,文人雅士自然會把名頭送上門來,民眾也會自發(fā)地表示認同。對于城市管理者來說,如何建設一種適合自身城市特點的市民參與制度,最終形成自己城市的文化特色,才是真正值得考慮的問題。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